豬油和植物油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國人廚房中的“常客”,而在西方,黃油和橄欖油等似乎更受歡迎。近幾年來,很多人開始喜歡使用黃油、豬油等動物油脂,覺得烹飪更香、更好吃。
那么,動物油脂、植物油等不同的油脂攝入究竟會對健康和壽命產生怎樣的影響呢?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不同食用油脂對壽命(死亡率)的影響,結果讓很多人吃驚。
家里食用油換一換,
死亡風險大大降低!
2025年3月,《美國醫學會雜志-內科學》刊發的一項隨訪33年涉及22萬成年人的研究,發現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(黃油),死亡風險大大降低!
研究重點關注了黃油和植物油(包括紅花油、大豆油、玉米油、菜籽油和橄欖油)的攝入量。結果發現,黃油攝入量增加與死亡率增加有關,而植物油攝入量增加與死亡率降低有關。具體來看:
(1)黃油攝入多增加死亡風險:與吃黃油最少的人相比,吃黃油(動物油)最多的人總死亡風險增加了15%。
(2)植物油攝入多減少死亡風險:與吃植物油最少的人相比,吃植物油最多的人總死亡風險降低了16%,癌癥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有所降低。
研究特別指出,菜籽油、大豆油和橄欖油的攝入量增加與總死亡率的降低有顯著關聯。
(3)植物油替換黃油,死亡風險降低:用植物油(尤其是菜籽油、大豆油和橄欖油)替換黃油,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。
例如,用等量的植物油替換10克/天的黃油,預計可使總死亡風險降低17%,癌癥死亡風險降低17%。
總之,動物油(黃油)攝入量越高與“減壽”有關,而植物油則相反。用植物油代替黃油,特別是橄欖油、大豆油和油菜籽油,可能會為防止過早死亡帶來重大好處。
除了橄欖油,
為什么專家推薦菜籽油?
很多人都知道橄欖油對健康有好處,但橄欖油和國人日常飲食并不太搭配。值得一提的是,從研究中的數據還可以看出,菜籽油在降低死亡風險方面的作用,并不比橄欖油差。那么,菜籽油有什么“魅力”呢?
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興國介紹,菜籽油的油酸(單不飽和脂肪酸)含量很高,可以在50%以上,即使是普通的菜籽油的油酸含量都可以達到50%,有些高油酸的菜籽油可以達到60%-70%;
其次,它的亞麻酸和亞油酸比值比較理想,接近1:4到1:6的推薦范圍。如果平時就吃一種油,建議吃菜籽油。
對“三高”人群,推薦富含ω-3脂肪酸的亞麻籽油和菜籽油。
2013年《內分泌學與代謝》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,與大豆油相比,使用菜籽油和橄欖油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的脂肪肝分級、肝跨度、胰島素抵抗指標和血脂方面有顯著改善。
當然,需要注意:長期食用單一油品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,盡量勤更換品種,或使用調和油。
健康吃油,記住這4點!
有人說,“油脂吃多了容易胖,不吃油行不行?”
食用油為人體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亞油酸和α-亞麻酸。必需脂肪酸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、但人體自身又不能合成、必須由食物供給的多不飽和脂肪酸。
日常吃油,建議留意這4點:
1、優先選植物油,時常換著吃
杭師大附院代謝病中心提醒,經常換著吃不同名字或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對吃油多樣化的理解,事實上許多油雖然名字不同,但脂肪酸構成差不多。
比如,大豆油、玉米油、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;花生油和米糠油類似;茶籽油、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;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。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,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,否則所得到的脂肪酸基本一樣,相當于沒有替換。
2、平時炒菜多,優先精煉植物油
平時炒菜和油炸較多,優先精煉植物油,煙點較高;平時涼拌較多,可選用初榨、初級冷榨、特級初植物油。
河南省南陽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宋穎202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食用油質量等級標準按精煉程度劃分,由高到低分為一級、二級、三級、四級,等級越高,精煉程度越高,有害成分的含量就會減少,但同時也會流失一部分營養物質與風味。
一級和二級食用油,精煉程度較高,炒菜油煙少,比較適合高溫烹調,如炒菜等,但也不建議長時間煎炸;三級和四級食用油,精煉程度不高,煙點較低,營養保留較多,適合燉湯、蒸菜等。
3、控制攝入量,成人每日不超30克
植物油雖好,但也是油脂,不建議過量食用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推薦成人每日烹調油攝入量為25-30克。
比如,高血壓、高脂血癥以及超重肥胖等患者,食用油的攝入量可以再少一些。
4、密封好避光保存,盡量買小包裝
專家提醒,因為紫外線會加速油脂氧化變質,家庭用油不能擺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;應存放在陰涼處,避免靠近暖氣管道和高溫電器等地方。購買的大桶油可以分裝到小型、密封性好的容器中,倒油后要及時擰緊蓋子、不要留有空隙。食用油存放的地方應該有良好的通風,以防因受潮而酸敗變質。
永紅國際展覽(搜索"永紅國際展覽"公眾號關注)注:轉載請聯系授權并保留出處和作者,不得刪減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