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商報(記者 馬嘉)近日,以“儲備安全科學減損”為主題的2023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安徽合肥啟動。目前,我國在糧食收購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等環節的節糧減損措施已取得明顯成效。
用科技手段儲糧、保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一招。攝圖網
節糧減損取得明顯成效
《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》(以下簡稱報告)顯示,到2035年,如果我國糧食收獲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個至3個百分點,三大主糧損失率將減少40%,可降低損失約1100億斤。
在收購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,節糧減損措施已取得明顯成效。
在收購環節,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排建設了5500多個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,在農民收獲糧食時提供清理、干燥、儲存等服務,推廣使用近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。按照要求使用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由平均8%降到現在的2%以內。在儲存環節,國有糧庫儲藏周期糧食的綜合損失率降到1%以內。在加工環節,針對糧食過度加工的實際問題,相關部門加大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及成果推廣力度,升級改造加工設備,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率,并研究制定適度加工的國家標準,用標準引領節糧工作。在消費環節,圍繞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舉辦的活動持續宣傳、不斷開展糧食節約減損、愛糧節糧、營養健康宣傳教育。
報告稱,到2035年,若實現糧食收獲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至3個百分點,收獲環節可減損159億斤,儲藏環節可減損446億斤,加工環節可減損260億斤,消費環節可減損213億斤,實現糧食損失降低1078億斤。
本次科技周聚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戰略,突出科技和人才在推動節糧減損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、增強糧食和儲備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,重點展示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創新重大成果、高水平人才隊伍和院校建設成效,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協調發展。
“無形良田”仍需科技守護
用科技手段儲糧、保糧確實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一招。
節糧減損需要科技的助力。“低損優良品種+高質量農機+熟練農機手+適時收獲”可減少收購環節的糧食損耗;“及時干燥+先進儲糧器具+科學儲糧方法+降低儲糧成本”可減少儲藏環節的糧食浪費;“推動全谷物加工+適度加工”可提高加工環節的糧食利用率;“培養消費者減損觀念+實施餐飲環節減損獎懲措施”可有效在全社會形成節糧減損氛圍。
科技助力糧食產業進一步增產增效。以加工環節為例,部分糧油企業仍在過度加工,造成糧油出品率低、浪費嚴重。江南大學教授王興國表示,通過精準適度加工,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植物油中的有益伴隨物,控制并減少危害物的形成,提高植物油的食用品質和使用穩定性。同時,還可以減少煉耗,降低浪費,提高出油率。若全面推廣精準適度加工,有望多得油120多萬噸,相當于提高自給率3%。
國家發改委副主任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表示,新時代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,更加渴求高素質、專業化的人才。要進一步凝聚共識、迎難而上,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運用科技手段補短板、強弱項、固底板、揚優勢,實現以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推動質量變革。
叢亮指出,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要堅持科技為先,大力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,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,強化糧食產購儲銷協同保障,全鏈條推動節糧減損;要強化創新驅動,充分發揮科研機構、高水平大學、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,引導創新要素集聚,促進創新成果涌現;要突出人才引領,實施重大人才工程,加快建設一支素質強、結構優、數量足的專業化人才隊伍。
永紅國際展覽(搜索"永紅國際展覽"公眾號關注)注:轉載請聯系授權并保留出處和作者,不得刪減內容。